2009年3月19日

互联网不再烧钱

不知道现在的人上互联网都干些啥?看新闻,购物,check email, 登录某论坛,上QQ实时聊天,更新博客……就我而言,这些基本上是我每天上网的内容。每天都这么做着,也就没觉得新鲜。但最近我开始发现,互联网已经并且正在继续巨大地改变着一些商业运营模式。举个例子,刚上大学时,我们学习著作权法,学习怎样保护版权以免作品被非法出版、转载等,但现在,有多少作者在想尽办法推销他们的出版物(广义的出版物不仅包括图书,时下流行的视频、博客都可以称为出版物),而且是免费观看、阅读。为什么?因为出版的模式已经在改变:就如报纸的经营,报纸本身并不赚钱,甚至赔本,赚钱的是广告,而广告靠的就是发行量,也就是有多少读者,就网络而言,就是有多高的点击率。(呵呵,声明一点,本博客无商业行)再比如,我们免费上QQ,免费享受视频聊天等便捷的服务,我们常常感叹幸好有QQ,万里之遥都可以与亲人清晰地面对面地对话,但实际上正是我们的使用养活着QQ这个企业,支撑着它的股票。只要有需求,没有QQ也必定有另外一个XX来满足需求。

其实这些早就发生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但我突然有这么强烈的感慨,主要是最近发现了几个比较有趣的互联网商业运作模式,我不仅体验其中,还赚了一点小钱。首先,我注册了一个网站http://www.mypoints.com/ 的会员,这个网站的特点是,会员每天会收到一封或者更多的邮件,无非是一些广告,只要你点击就可以积分。另外,你在网上购物的时候也会自动积分,只要购物的网站是它的合作网站。积分可以兑换成各种购物卡(gift card)。半年下来,我已经兑换了60元的超市购物卡!虽然钱不多,但付出的也仅仅是无意中点击一下你收到的邮件而已,而且在ebay 这样常用的网站上购物时也都自动地积分了,何乐不为呢!另外一个网站是游戏网站worldwinner,对于我这样一个不喜欢游戏的人来说它都能够牢牢地抓住我的视线,实在佩服其运行的成功。在这个网站上有许多免费的游戏,开始我还在纳闷,没有任何广告它怎么挣钱?后来,好家伙,开始诱惑我玩下注的游戏了。比如某个游戏的登录费是1元,5个人比赛,赢者可以立刻得到3.75元。表面上看很诱人啊!但对于我这样铁石心肠的人就是赖在那里玩免费的,不去理睬什么cash game. 但后来,它看我玩得多了,尽然免费给我的游戏帐户上存了10美元做本金,只要我赢了1块钱都可以取出来,直接转到我paypel 的帐户。这等美事!我自然是从了。结果我终究还是逃不过一个“贪”字,在净赚8元的时候我就应该退出,结果硬是输个精光!不过我还是很有定律的,输了本钱后,虽然几次心动还是没再玩钱,只是仍然在免费的游戏上耗着,等待着哪一次再来个免费10元。我想这样的体验式的网站真的办得很成功,且不说它吸引着用户(用户的使用就是广告的来源啊),单是一场游戏几分钟的时间它就能挣1.25元,而现在每天的在线用户已近万人。还有一类网站也能挣点小钱,就是问卷调查类网站。根据你在网上提交的个人资料定期给你发问卷链接。当然前提是你要符合他们的目标调查对象。完成一份问卷可以有1~2美元的报酬,时间大约5~15分钟。我很佩服的是美国的市场调查目标客户群体找得相当准确。比如,我在申请学校的时候,就收到过几个调查公司的email,关于对一些大学的看法的调查问卷。(因为美国有很多私立大学在努力做广告争取招生,而像我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人正是他们的潜在生源。)

记得以前一说起互联网,那就是个烧钱的行业。但现在看来,这真的是个朝阳产业,每天都会有新鲜东西出现,新鲜的东西就会吸引人,有了人的关注就会带来广告,带来商机。

2009年3月11日

Slumdog Millionaire之令人震惊画面

Slumdog Millionaire(中文翻译: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在奥斯卡颁奖之前网上就已经一片叫好,再加上颁奖那晚全体艺人为孟买恐怖事件的遇难者默哀这一异常行为,我就在想今年的大奖可能就是它了。(说起这个默哀,不免有些不平,如果是对08年悲惨事件悼念的话,他们怎么对中国四川大地震只字不提呢!)听说Slumdog的票房收入已超过2亿美金了,这实在不简单,一部1500万美元的小制作电影竟有如此好的票房。当初英国电影公司Celador Films还担心投入太大,分了1/3给华纳独立,而华纳独立后来又担心投入收不回成本转手卖给了福克斯探照灯(Fox Searchlight Pictures),于是Fox Searchlight 成了最后的赢家,获得北美市场的总发行权。

上个周末我看了这部片子(即使是新片,白天的票价也不是很贵,$6.75,相对DVD的价格$20+,那算很便宜了), 总体感觉——让人挺震惊。


震惊画面一:孟买的市区内竟然有这么一大片贫民窟。写实的镜头下看到的贫民窟肮脏得有点让人恶心,但却真实得让人同情。下图并非电影里的镜头,是达拉维的真实照片。达拉维是孟买北部的一个区域,是目前亚洲最大最著名的贫民窟。出名在于它在印度最繁华的城市孟买,而非偏远的郊区。印度政府曾经想治理这个地区,让贫民搬到别处的商品房,但由于印度是个土地私有的国家,又极为民主,住在那里的贫民就是不愿意搬走,政府拿他们一点办法都没有。这一点跟中国不同,中国政府如果要征用哪块土地,那就不是搬不搬的问题,那叫执行。










“达拉维出现在我们面前,就像一个巨大的废物堆。”这是美国《史密森学会会刊》记者约翰·兰开斯特跟着旅游公司导游走近达拉维时的描述,“这里的小巷错综复杂,人们在这儿往往一转身就会迷路。巷子里堆放着回收来的废品和生活垃圾,散发着浓烈腐臭。贫民窟内几乎没有什么公共卫生设施,平均每15个家庭共用一根水管,每天只供水两个小时;大部分居民家里没有排水系统,每1440个人共用一个厕所;没有人清运垃圾……

震惊画面二:人贩子用灼热的硫酸活生生地把那些孤儿的眼睛弄瞎。这让我想起在中国某地铁站内,某地下通道内那些残废的乞讨的孩子,难道他们当中真的有人为所致的残废?人哪,到底是怎样的生物啊,真的找不出什么词语来形容这样的人,“可耻”“可恨”“残忍”“残暴”都不足以描述这样的罪。

震惊画面三:两个孤儿扒上火车,坐在火车顶,互相寄着绳子以免睡着了掉下来。面对这样的艰辛的生活,两兄弟坚强地活着,在他们看来这是宿命。但无论如何,生活的艰辛让人怜悯,生命的坚强让人感动。

震惊画面四:小男主角当导游被印度当地人殴打因为怀疑他串通他人偷游客的车轮,而这对美国夫妇不但没有责怪,还保护他并给钱他。可能有些人会认为电影这么拍是不是有意赞美美国人的仁慈,是不是有些失真。但我想说,在现实的美国社会这是很有可能发生的。因为我碰到的友好的善良的美国人就很多。有一次我在超市里问人洗手间在哪,那人指给我看后竟一路追着我大约50米,告诉我说走错了,其实我只是逛着其他的货架而不是马上就去洗手间。还有一次,我在商店里买东西,正在收银台排队时,有人主动给我一张6折打折券,因为她没什么要买的,不用又浪费了。我还戒备着她耍什么咋,因为在国内一搬是100的优惠券至少五六十卖给你吧。结果她分文未要,而我平白无故地省了十几美金。是的,有的时候当最善良最美丽的东西出现时会被怀疑其真实性,那是因为你所在的社会已经失去信任了。

震惊画面五:当男主角看到昔日被人贩子弄瞎眼的同伴在沿街乞讨时,他给了一张百元美钞。我想这张百元美钞在这个乞讨的孩子看来是多大的一笔财富啊,但在男主角看来他幸运地逃脱了瞎眼的命运,这一百元又算得了什么?虽然他自己生活窘困,但他把一百美金给了这个昔日的同伴,是一种同情,或者更是一种解脱,因为当年如果他是第一个被叫去唱歌的,那么瞎的,乞讨的就是他自己,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他的逃脱建立在这个同伴被弄瞎的事实之上。
电影结束后,我发现这部电影虽与爱情有关,但让人印象深刻的并不是男主角对爱情的执着,而是贫民社会的真实写照。虽然现在一些印度人在抗议说电影丑化了印度人形象等等,但从记者的真实照片来看,现状就是如此,并没有歪曲和夸大。不管那些贫民坚持居住在那儿的理由是为了谋生为了逃税还是其他理由,脏乱不堪的现状和贫民孩子的生活真的需要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2009年3月8日

千米之外看ACC总决赛


(左图白色顶的建筑就是比赛所在的体育馆,当然那顶本不是白色,而是没融化的雪。)















今天对于UNC的篮球迷来说是个大节日。一大早,我打开窗户发现离我们不到30米的正前方老大的一个卫星天线,锅口不偏不倚地正对着我们的窗户。挺滑稽的,今天的比赛现场离我们住的房子直线距离大概也就1000米,但我们却要通过窗前的这口大锅发射的电磁波才能接收到现场直播。没办法,一票难求啊!今天是ACC总决赛(ACC是NCAA(美国大学生篮球联赛)中最激烈的区域锦标赛,全称“Atlantic Coast Conference”),而且又是两大宿敌UNC与DUKE再次交手。所以abc电视台一大早在这里选好位置一点不足为奇,陆续地,在我的视线范围至少有3台“大锅”。我想,这可能是今年整个NCAA最受关注的一场比赛。下午4点的比赛,但从早上开始球迷的欢呼声就没停过。

比赛的精彩在于整场比赛两队的比分差距一直在10分以内,而且大部分时候只在4分左右。尽管我认为UNC的总体实力比DUKE强,但还是为UNC捏了把汗。UNC能赢我觉得主要在于队员水平比较均衡,而且有Lawson这样非常出色的后卫(他的防守反击太漂亮了!),而DUKE除了Signal,其余的球员比较弱。但必须承认DUKE 打得非常顽强,比分咬得很紧,上半场还小领先了1分。下半场,从55分开始UNC就一直保持领先,不过只也是4分左右的优势,到70的时候,DUKE 68, 只有2分之差,所以看得紧张啊!最后UNC以79:71再胜DUKE,夺得ACC总冠军!Franklin 街上又是一片沸腾,尽管现在还在春假期间。

对于今天的比赛,唯一感到不爽的是电视台广告太频繁了!基本上5分钟一段广告,虽然广告不长,但非现场的观众都错过了热辣的啦啦队表演。从赛后的电视镜头上看到UNC的球迷真的很疯狂(其中有3个男生全身涂成了UNC的天蓝色,整个胸前分别画着大大的"U""N""C"),如果在现场我一定好好拍几张。另外, 感觉今天教练评判有些严格,吹哨太多必然影响比赛的连贯性,而且还有2个误判!

Surprising 的是今天乔丹也在现场!乔丹打NCAA的最后一场球也是对阵DUKE,应该是20多年前了吧,想必他很有感慨。乔丹是篮球史上的一个奇迹,随便一抓就是一大把的传奇数字——10个赛季的NBA“得分王”,创NBA记录;且连续7个赛季“得分王”;5次荣获NBA“最有价值球员”称号,10次入选NBA“最佳阵容”;连续842场比赛得分超过两位数,创NBA历史最高记录……

突然发现这个传奇人物竟然离我们这么近!

2009年3月4日

雪天吃火锅——perfect!

圣诞节前夕北卡下过一场大雪,没想到前两天又下了一场小雪(其实北卡的冬天很少下雪,大部分汽车都没有配备防滑轮胎,因此一下雪学校就停课,安全第一!!)。之前有美国朋友说,二月份是北卡最冷的时候,我还不相信,因为二月以来天气一直在转暖,有几天我们在室外都穿着衬衫在。正巧下雪那天,Kevin 已经开始放春假了(学校一般一年放春、夏、秋、冬4次假,除了暑假3个月,其余都是10~15天)。好不容易放假,我们睡了个大懒觉,呆在家里一整天,所以没拍几张雪景倒是有点遗憾。

下雪让我们突然有了吃火锅的想法,虽然室内暖气十足,但看着室外白茫茫一片,而在室内吃着热乎乎的火锅,这种感觉很爽!虽然简单得连最重要的火锅工具都没有(电饭褒代替),更不能跟国内的小肥羊相比,但我还是觉得很温馨,而且味道确实不错!我们用重庆火锅底料和肉汤打底,配菜嘛基本上素的都齐全了:土豆、萝卜、花菜、粉丝、笋尖、藕片、海带结、大白菜、腐竹;荤的稍微少了一点,有肉圆子、午餐肉、蟹柳以及烧好的排骨。我们整了满满两锅,可以想像吃得有多饱!
























顺便拍了几张厨房的照片:


在美国小学做义工

我申请了在附近的一所小学做义工,初衷很简单,就是想让自己能做点什么。但一个月下来,义工的经历却让我收获颇多,远远大于我的初衷。我被分配到一个三年级的班,学生大部分才8岁,班上大约20个学生,一个老师,一个助教,再加上一两个像我这样的义工。所以这个老师就类似国内的班主任,非常重要。教学内容很丰富,分得比较细,比如阅读、写作、数学、生理、社会学(associate 翻译成社会学有点怪 )、艺术、音乐、体育等等。艺术和音乐课由另外的老师在专门的教室上课,体育课一般是助教领着学生去gym(类似国内的体育馆,但很小),以做游戏为主,是学生的最爱,其余的课都是由这个班主任教。我并没有具体的职责, 没有辅导固定的学生,老师会随机分配给我一些事情做,比如跟某一个学生一起读一本书,或者组织一个小组讨论他们读过的一本书。

学生的阅读水平比我想像的要高很多,基本上每个单词他们都认识,而且他们的口语比我强,大都是美国小孩,或者在这里出生的亚裔或非裔小孩。他们阅读主要是出于兴趣,(教室的四周都是小书架,学生可以自己选读什么书)但有时老师也会教他们如何从阅读中获取信息。阅读课45分钟,期间学生可以坐在课桌前,也可以席地而坐(美国人总是很喜欢坐地上的,不管有没有地毯,他们一点都不觉得脏,这一习惯延续到成年)。个人阅读时,阅读就是一种消遣,有的学生会读得咯咯地笑出声。他们专心致志的样子着实可爱。而小组阅读的时候一般老师或者助教带领两三个学生坐在某一角落读同一本书,老师会启发性地提一些问题。在阅读课结束前,老师会让学生都回到自己的位子上,让他们说说今天读了什么有趣的书。这个时候一双双小手都举得老高老高,他们总是抢着发言,然后有声有色地跟同学分享他们读的故事。(这一点让我想起中国的孩子总是害怕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至少我读书那时是这样的情况)

对于我这个蹩脚的助教,学生似乎没把我当老师,而是同伴,用他们的话说是“reading partner”。有一次,我辅导一个小女孩读一本图画书,她非常活跃,中国话叫“好动”,英语可以用“energetic”来形容。她一边读一边还给我做板书,告诉我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整个一个小老师。说实话,我也给不了什么指导,她每个单词都认识,而且都是按句群读的,比我看得还快。她的发音我没有足够的信心确认是否标准,所以不敢轻易纠正她。其实中国人读书也不一定每个音都要读得像播音员一样标准,主要是读了要能理解这段文字是什么意思。这个小女孩都可以解释给我听,还用图画给我做板书,我觉得那就达到阅读的目的了。我能做的可能更多的是提问题,比如你最喜欢这本书的哪一部分?为什么你想推荐这本书给你的同学?

我很佩服美国老师教学的创意。有一次老师让学生两三人一组做一个项目——完成一个甜点的菜谱,然后亲自制作给全班同学吃,制作过程还要摄像。这个项目设计得堪称完美,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写作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表达(presentation)能力。还有一次老师让学生写自己的理想: I have a dream(我记得小时候作文课也有类似这样的题目,好像是《我长大了想当 **》,当时觉得好难写啊)每个学生有一个小的文件夹,封面就是马丁路德金的肖像画,让学生自己上颜色(非常有趣,不知道马丁路德金的学生就自然将脸涂成了跟自己一样的肤色,但知道的会聪明地涂成深咖啡色或者黑色),旁边是马丁路德金最有名的一段演讲稿。看到他们的作业时真的让我很震惊,他们可以写他们想做的任何事情,而不是我们小时候所写的各种职业。

有一本书叫《1岁就上常春藤》,其实讲的就是亲子教育。作者的理念是对孩子从小的教育要像美国常春藤大学的教学一样,让他们多提问题,启发他们的自由思想。这一点我完全可以从这个班的教学中看到。首先,在教室里学生并非被要求像中国的学生那样端坐着,而是各种姿势,怎么舒服怎么来,甚至可以坐在地上,这一点排除了学生畏惧课堂的心理。其次,学生发言非常积极,老师一提问他们都争着举手回答。而中国的学生更害羞,更害怕答错。还有一点,学生不会轻易接受一个观点,喜欢问为什么。比如有个学生学老师的样子坐在她的小课桌上,老师让她坐回椅子上,如果是中国学生早就乖乖地坐椅子上了,但这个女孩还要问一句“why?”,潜台词就是为什么你可以坐桌子上我不可以?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学不是为了考试。美国的小学生家庭作业很少,考试也很少,一般只是在年末进行一次考试。他们的学习更多地是一种参与,更强调合作,而非个体的成绩高低。

谁都知道小学教育很重要,中国的家长不愿意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输字给孩子给家庭套上了好大一个包袱,直至初中、高中、大学,甚至整个人生。真希望中国的教育能有所改善,中国的孩子能更快乐一些。其实,知识、能力随着参与会随之而来的。看看我们身边的美国人,他们很有创意,做事情很主动,很乐观,这跟从小所接受的教育是直接相关的。